如何處理手足之爭,平等 vs 公平
家裡多過一個小孩的話,一定有聽過這些手足之間必定有的爭吵: 「不公平!」「Not fair!」 「為什麼他有,我沒有?」 「為什麼他可以做,我不可以做?」 「為什麼他有多點,我少點?」 之前我們也有分享如何處理手足之爭,但沒有特別針對「公平」這個話題。「不公平!」是孩子之間經常爭吵的爭議點。處理不當的話,很有可能會影響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所以這次我們特意學習處理「不公平」的情況。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平等」和「公平」是有分別的。「平等」的本義更傾向於平均分配,而「公平」之意是傾向於通過平衡需求達成公平。 孩子很多時候都以「量」來量度自己得到的是否公平,但有很多事情都不能量化,而且也不一定能夠達到平等的狀態。年幼的孩子會很經常以數量來衡量「平等」與否。譬如年幼孩子抗議「為什麼哥哥可以吃兩個麵包,但我只能吃一個?」孩子很容易以數量來得出結論,並認為自己需要爭取平等數量。孩子未必能理解哥哥的身形和重量都需要多吃一點,自己其實是不需要吃這麼多,自己甚至連一個都吃不完,但因為孩子認為數量要平等才算是公平,所以就會爭取兩個麵包。 年幼孩子學習時是需要具體化的。就像孩子在蒙特梭利教學裡學習數學一樣,我們盡能力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來幫助孩子理解。「平等」和「公平」這種抽象概念也是需要具體化讓孩子明白。具體化不單是應用在幼兒身上,就連小學生都能受用。 以我家孩子們做例子:我家哥哥是一位十分認真的網球員,他每星期都會有10小時以上在網球場上奔跑,所以他的運動鞋的磨损程度是高得差不多每個月都要換一對鞋。(媽媽我也嚇一跳…很明顯媽媽並不是運動人,所以不知道原來運動鞋是可以磨損的這麼快….) 每次妹妹看見哥哥買鞋子都會問:「為什麼哥哥有這麼多新鞋子,但我沒有?」 我簡單的解釋給妹妹聽:「哥哥有需要用,所以一定要買。」我以為妹妹會明白,但原來她一直都不明白。 直到有一次她在店裡哭著說:「媽媽不公平!只買鞋子給哥哥,我也想要新鞋子啊!」 當時我真的氣上心頭,覺得妹妹很不懂事,太過貪求物質!但我平靜下來想一想,妹妹可能真的不明白為什麼哥哥「需要」但自己不需要…. 然後,我回到家裡,拿出所有哥哥穿到磨損了的鞋子,排好給妹妹看。再拿出她穿得不太殘舊的鞋子讓她自己對比。 我跟妹妹解釋:「哥哥注重網球,妹妹注重畫畫,所以哥哥需要的是新的運動鞋,而妹妹用完顏色鉛筆,我也是會買新的給你。我們得到各自真正需要的東西,所以很公平啊。」妹妹總算是明白了,也沒有繼續投訴不公平了。 從以上例子可見,孩子需要具體的例子放在眼前,甚至摸得到才真正明白什麼是「真正需要」,所以我們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讓孩子很具體的學習什麼是真正需要。 同時,孩子需要認識自己是獨特個體,不需要與人比較。數量或價值上的平等並不一定是公平;因應需要而得到所需才是真正的公平。 我們家長也需要有意識地實行公平對待孩子們,理解每一位孩子都是獨特的。 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是獨特的方法: 注重孩子的個人特質 察覺孩子的個別需要 家長作出以孩子為本的決定 回應逐步發展的需求;年齡,脾性 接受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成為模仿對象 一起長大的孩子們,免不了事無大小都爭吵一番。我們作為家長要集中實行的不是凡事平等,而是讓孩子真正理解公平的意義。 相關文章 有手足之爭,才有手足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