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Fiona Fung

About Fiona Fung

身心靈工作者、能量治療師及導師,從事情緒治療多年,現為輔導學碩士生,從多年治療經驗有感現今家長需要更多覺知來養育小孩,因而成立了覺知父母 Conscious Parenting fan page,積極推廣覺知教養概念,期望每一個小孩都能在身、心、靈方面全面發展及成長。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consciousparentinghk/

用純粹的角度來看小孩內心真實的世界

用純粹的角度來看小孩內心真實的世界

有時候,當身為大人的我們搞不定一個小朋友,或認為小朋友的行為不如我們所願時,便只想設法要糾正或「醫好」他們,好讓他們變回「正常」;然而,我們有真的設身處地站在小朋友的立場,了解他們真正的感受和需要嗎?一句「不正常」或「有病」只是我們大人為了便利或合理化自己的束手無策的一個標籤,來掩飾我們的無知。行為真的只是一個表徵,這只代表着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真相等待我們去研究。不斷叫他們食藥食藥,然後放棄他們就真的是對孩子的關心嗎?這些可憐的孩子們,就是因為大人們的不明白和不接納,終日被恐懼和焦慮所折服,也為了自衛而反擊一個他們不能忍受的世界。不是每個小孩天生都能自然地發展出新的力量和才幹來應付外面的世界,反觀有些不能抵受殘酷命運打擊的,就更需要我們大人無條件的接納和支持,來陪伴他們度過艱難的成長時光。 他們純真的世界,等待着被我們發掘。 他們脆弱的內心,等待着我們去安撫。 他們美麗的光芒,等待着被我們看見。 他們最需要的是我們的愛和耐性,不是怒吼、批評和標籤。 但願我們的愛會包容,能以超越的眼光來看他們表現不佳的情況。 當孩子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承認吧。我們大人並不比他們強大,很多時候他們做到的,我們卻永遠做不到。 當我們願意放下自我(ego),我們才能卸下主觀的濾鏡,用純粹的角度來窺探他們內心真實的世界。 相關文章 批評父母的育兒方式會造成負面影響 覺察你被勾起的情緒    

自我探索練習#2 – 以愛取代恐懼來回應

自我探索練習#2 – 以愛取代恐懼來回應

父母有否留意,自己回應孩子的偏差行為時,通常是像自動導航模式,以無意識的情緒,尤其是恐懼或憤怒去回應,還是可以與自己情緒製造一個空隙,然後用有意識和愛的狀態去回應?教養從來不是一件隨意或滿足自己權威慾望的事,我們明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做一些與父母期待不同的行為,而父母亦很自然想糾正孩子的行為,但在這之前,父母先要想想你們到底想達到甚麼的教養目標。 教養的目標可以分短期或長期 短期目標:在於教導孩子的外在行為,建立大腦內在結構,有效地發展全腦,懂得表達內心感受。 長期目標: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技巧,懂得尊重別人,連結內在心靈能力,有信心地相信自己的感覺,能為自己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並發展成為身心靈平衡的人,具備同理心。 由始至終,父母都是擔當着一個引導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終極的權威。要孩子做好自己,父母必先成為孩子的榜樣;而每對父母有責任和能力令自己的教養態度變得更有覺知,從而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成長。 當你認為孩子做錯事時,只一味怒氣沖沖的懲罰他的行為能達到教養的長期目標嗎?孩子可能因為恐懼而不會再做錯,但長遠來說,若孩子不學懂和明白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及自我控制的技巧,反而孩子會以為權力和控制是讓別人乖乖聽話的工具。當父母充滿恐懼,孩子亦會接收父母的恐懼,並作為自己處事的方式,時時情緒繃緊,亦會作出無意識的行為。相反地,若父母願意以更好的方式回應,選擇以愛來取代恐懼或憤怒去回應,反而協助孩子養成內在技巧,建立內在能力,並加強情感連結,自發地不再作出偏差行為。 每當在管教前,可以停一停問問自己:為甚麼?做甚麼?怎麼做?而當你情緒最爆發的時刻,是不宜做任何回應和決定的。 1. 為甚麼孩子會做出這種行為? 請嘗試以一個同理心的角度理解孩子,站在他的立場來猜想他行為的動機,不要把他的行為當作是衝着你而來、挑戰你或是要令你丟臉,你的詮釋只是你個人的想法,不是事實的真相,通常孩子只是想試圖表達感受或需求,不過卻用了一個較不「成熟」的方法,他們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引導,當你了解這一點,便能設身處地回應孩子。 2.此時此刻,我想讓孩子學到甚麼? 每一次都是讓孩子學習如何有意識地面對人生的寶貴體驗,他們需要父母有耐心的引導而不是處罰,可能你想他學到自我控制、分享的重要性、或為自己負責任的行為,記得要帶出重點,讓孩子明白為止。親子之間情緒的硬碰,對大家的成長沒有幫助,只會帶來衝突和傷害,那是不必要的。 3. 我該怎麼教導孩子這一課? 需考量到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雖然年紀太小可能不會完全明白你在傳達甚麼,但這不是等於打罵或恐嚇是一個好方法,盡你的能力來表達正確的訊息,給他們多點時間去理解,他們可以用更好的渠道來得到注意或表達強烈情緒。當他們看到自己行為的結果會自然學到寶貴的一課,父母不必刻意再做甚麼。記得不要用情緒勒索他們,例如說:「如果你這樣做,媽媽便會很開心。」孩子是不需為你的情緒負責任的,否則他們只會為了討好你或不想你發脾氣而不是真心去改善自己的行為。而且有時候作他們最親密的陪伴,表明你理解他們,願與他們一起學習和做得更好時,反而他們更自願去明白和改正,例如說:「我明白你很想我陪你玩,但我又沒有空,所以你很生氣對不對?但是我現在真的要工作還沒有空,你可以再等多我一會嗎?我完成後便會過來陪你玩。」讓他知道其實已得到你的注意力,他不用再加強他的行為,而你也會得到他的理解。其實父母不用下下都搬出道理和教訓來。 每次當孩子做出父母不喜歡的行為時,反而是父母可以學習觀察自己回應方式的時候,有時你的確需要一點心力來讓自己超脫本能的無意識反應,但每次當你做到的時候,就給予了雙方一次很寶貴的成長經驗,也教導了影響他們更深遠的人生課題和技巧,令親子之間氣氛保持融洽和和諧,彼此連結更加深。 想更瞭解「覺知教養」可以到我們的工作坊,由「覺知父母」創辦人Fiona Fung以簡單易明的方法去示範及講解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實踐覺知教養。 詳情請按這裡

讓教養回歸簡單

讓教養回歸簡單

我們有幸誕生於一個經濟較富裕、科技更發達的社會,而下一代的小朋友更甚,雖說是比上一代少了只關注溫飽和基本生活需要的問題,但卻衍生了另一類的問題,例如有像生活得像公主和王子般的港孩出現,到底是好事或壞事? 現代社會以謀利為主,我們雖活得更豐足,但物慾卻更多,為了維持和追求物質生活的需要,很多父母即使生了小孩後,仍要繼續工作,因此要讓其他人擔起幫忙照顧孩子的責任,導致孩子的一天裏有大部分時間都見不到父母;而父母為了補償孩子,便不吝嗇於孩子很多物質方面上的需要,加上科技日新月異,新產品、新娛樂、新玩具以光速形式出現,當父母買完一樣後,便再繼續忙碌工作,以金錢來滿足孩子的下一個需求。此外,這講求需要不斷進步的社會,不讓人有一刻停下來,這便造成父母害怕孩子長大後沒有競爭力,於是不斷為孩子報讀永無盡頭的補習班和興趣班來催谷孩子,而從沒有讓孩子有機會享受童年和享受生命。 我們這個消費性的社會的模式,就是只是工作更多,賺更多錢,買更多身外物或參加更多活動,然後一直在惡性循環。這個富足的社會,是可能比以往給了我們更加多的東西,但同時那個多卻是過多的物質、過多的選擇、過多的資訊、過多的快速、過多的刺激、過多的壓力;以為這樣的社會會給我們更多的安全感嗎?絶對不是。越擁有得多,其實越怕會失去,因此這些的過多令父母們為孩子增添了很多額外的壓力和焦慮,這些外來的刺激便是造成越來越多孩子「失調」的原因。也許很多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能青出於藍,比自己更優秀,甚至要他們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想,但所謂的優秀,其實就是用名和利做標準,不容許小孩做真正的自己。追求更多知識沒有錯,追求才藝沒有錯,只是大前提是要在孩子有興趣下才去追求,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和為了得到名次、獎狀或證書。要小小的人兒一直過着不斷追逐,卻可能不知道是追逐甚麼的情況下勉強學習,真的是太累人了。當中他們要承受的焦慮感、挫折感、自卑感,父母願意跟他們分擔嗎?還是當他們有時候失手做得不好時,還要承受不斷的怪責,這是否一種心靈上的虐待呢?孩子一直在這個環境下長大,會是真的快樂嗎?心靈上真的安定和富足嗎? 如果孩子真的熱愛學習和才藝,而不是熱愛這些事背後所帶來的名利,那個純正的意圖其實便是一種在平凡中卻偉大的心態,若以這心態活每一天,則平凡的每一天都是會好日子和快樂的日子,這不正正就是符合當初孩子在產房出世時,每對父母看到孩子第一眼時,心裏那個希望孩子肥肥白白,健健康康地長大的願望嗎? 父母們要想想到底這樣的教養方式是否本末倒置了,原以為給小孩更多,他們會更好更快樂,但事實卻是造成他們更多的不幸,那麼當初生孩子的初心是否已被污染了?當父母不斷要孩子過一種複雜的生活,小孩亦變得很複雜,身心難以安定,他們不但吸收了父母的價值觀,未必學懂到底甚麼是滿足感,亦會以為生命只是一場不斷競爭和獲取的過程;更多的玩具、更多的圖書、更多的新玩意,真的是他們需要嗎?還是只是為他們帶來無謂的刺激? 若父母願意簡化,過越簡單和不盲目追求物質的生活,反而小孩能回歸單純,沒有不斷追求的心態,傾向感恩所擁有的一切,以簡單的心態來過日子,而家庭氣氛亦會更和諧、更親密。 生活不是用來追趕,而是要回到當下來感受,其實是可以很簡單,若父母願意放慢腳步,放下焦慮的態度,回歸簡單,便能為孩子造就一個理想及滋養的成長環境,以適合的步調,探索他們的世界,讓他們的角色、韌性、幸福感自然浮現。 多一點時間與空間,少一點速度與雜亂,開始讓孩子學習過着平凡但滿足喜悅的生活,成為一個經常感恩的人。

養成感恩的習慣

養成感恩的習慣

近期看報導有感家長的投訴成風,動輒很小的事都會對老師或學校作出無理的投訴,例如投訴老師產假太長或老師把小孩散亂的鬢辮梳成馬尾太馬虎,這不難預見他們的小孩很有機會延續這種投訴文化。 如果父母的態度一直傾向投訴而不是感恩,背後隱藏着父母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高人一等的信念,要求全世界符合自己的要求和標準才行,也喜愛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 明白這年頭父母把自己的子女當作掌上明珠,想把最好的給予他們,但這不等於凡跟自己子女成長中有關的人物都能無理批判或投訴。不合理的當然要出聲,但在沒有危及自己子女的情況下,不斷的投訴真的有用嗎?投訴之前又有否先考慮對方的立場?每個人、每份工作都有各自的難處,沒有可能去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一味投訴一味給別人壓力並不會令事情改進,若父母先感謝別人的付出,再心平氣和跟別人討論大家如何改進的方法,成效反而更大。感恩代表尊重對方的存在,代表謙卑,代表大家其實都是平等的,你付了錢去買一個服務,不代表你比別人更有權利,對方也是有付出的,這是一段對等的關係。無理的投訴,只是反映出自己的修養和德行,如果你期望你的小孩能更有禮貌、更懂包容別人時,請父母先培養出一顆包容和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種愛的能量,除了能打開自己的心,更容易感受到快樂外,也能給予別人肯定,為社會創造更和諧的氣氛。生命一定不會事事如我們所願,人亦沒有完美,而我們又憑甚麼要求生命中每一個人只做我們喜愛的事,成為我們心目中想他們成為的人。如果小孩在成長之路上看到父母為了自己,而不斷難為和要求別人,這會間接助長了小孩的自我 (ego),以為全世界必須圍着自己轉,他長大後除了有機會變成自大和目中無人,也有可能變成一個完全不理會別人感受、沒有同理心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感恩的習慣,能漸漸培養出一個懂感恩和尊重別人的孩子,例如和小孩看到街上的清潔伯伯和嬸嬸時,上前跟他們說聲:「唔該」,在外出用餐時跟每個為自己服務的侍應也說聲:「唔該」,或每天睡覺前跟孩子談論當天值得感恩的事,可以是感恩大家仍有健康的身體去工作和上學,或感恩在大雨下大家仍有一個安樂窩可以休息;然後每天醒來後感恩又有新的24個小時來體驗生命,讓小孩珍重自己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不把所有事當作理所當然,同時亦可增強抗逆的能力和處於情緒穩定的狀態,長大後能成為堅強、溫柔、平靜和善良的人。 你想一直不滿那個只裝滿半杯水的杯子,還是感恩你至少還有一杯裝滿半杯水的杯子,這關乎父母是否出於覺知的選擇。

放下對孩子的判斷

放下對孩子的判斷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因應子女的外在行為而作出批判,而他們批判的準則通常都是根據自己的理想標準,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如果孩子的成績最好是完美或完全順從了父母想要他達到的期望,那他就會是「好」孩子,並得到奬賞;而如果孩子成績不如父母所期望,或所謂「不聽話」,那就是「壞」孩子,他會因此受到懲罰,或得到一些很難聽的說話,例如:「你再不聽話就趕你出門口」、「你看鄰家的孩子好過你幾多?」想像一下,孩子每天的行為都要經過父母的一番評論,甚至可能演變成對人不是對事,例如成績差就變成「怎麼你這麼蠢?」,這會為孩子造成多少恐懼、壓力和影響他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便生活得戰戰競競,不敢允許自己內在的自然動力出現,不斷壓抑真實的自己。如果一個孩子由小至大深藏了很多的恐懼,那他不會肯定自己和接納自己,而這些恐懼會不斷影響着他長大後生活的不同的層面,令他一直無法活出自己。 我們每人的身體不斷自然地產生着能量,也跟隨着週期來循環,當能量在丹田累積到某個程度時,它需要一種自然的釋放,才能維持身心的健康。而孩子在被制約之前,是最沒有限制,最能自然表達體內能量的流動。如果能量一直只被壓抑在體內而不被允許釋放,這自然流動的過程便被扭曲,能量只能回流和累積;當停留得過久時,它便會形成緊縮的模式,不但讓肌肉變得緊繃,壓抑過久的情緒也會形成和各種精神上的問題,更有機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捨;為何有些原本看似很「乖」的孩子在長大後會變成突然發狂或甚至會傷害人的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因為那股能量在他體內已被壓抑得太久太久了,最後只能用扭曲的方式呈現出來。 所以,父母要明白,自己對孩子的批判是會為他們帶來身心的創傷,一個不能表達真實自己的孩子是很難有健康的身心,當父母不斷把完美的標準放到孩子身上時,請先停一停檢視下背後的原因為何?自己親生的孩子你們都不能完全地接納,那是因為你們都不接納自己嗎?要求孩子完美的時候,那父母已是完美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和獨特的個體,他們來這世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個人期望,而是要把他們的天賦貢獻世界,扼殺了他原本的特質和親手摧毀他的人生其實沒有太大分別。 當父母以為跟隨他們的期望就是「為他好」的時候,其實只是一直用有條件的愛之名來傷害他。

「特殊需求」兒童其實是星星小孩

「特殊需求」兒童其實是星星小孩

成立「覺知父母」其中一個使命就是要為所謂有「特殊需求」兒童提供支援,因為我們眼見這班美麗的小朋友一直被社會標籤着「有問題」或「有障礙」,被迫着要融入這個社會框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 首先,我們會泛稱這班小孩為「新小孩」或「星星小孩」,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何社會越來越多有「特殊需求」的小朋友,到底是哪裏出現問題?其實是一點問題也沒有,他們誕生在這世代其實是為了協助我們去提升,他們來教導我們大人真理,因為我們都被這社會制約得太久了,我們都沒有了自己,只懂跟所有社會規範來走,然後又忘記了真正的愛是甚麼。星星小孩有着驚人的天賦和智慧,是我們成人不能理解的,甚至覺得恐懼,而成人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除了否認,亦會加以控制,讓它變回自己熟悉的事。所以,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問題,不強的認知能力和社交技巧也不是問題,他們其實是比我們棒得太多,有問題的是我們社會對於這些優秀的小孩缺乏知覺和開放的態度,對他們照顧不足,未能為他們提供適合其需要的教育環境或家庭支援系統,也完全忽視小孩帶給我們的寶貴訊息,沒有用心聆聽他們,並一味只想透過訓練或藥物改善他們的行為,令他們完全不能展示內在的偉大特質。當我們看到吃了藥物的星星小孩的雙眼變得如此空洞時,就感到無比心痛,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他們冷靜下來,而是一個美麗靈魂的內在光芒被狠狠削弱了;如果社會一直硬要把他們擠進社會期望的小框框裏,那只會讓他們遠離自己真正的特質,當我們不斷把不同「有問題」的標籤放在他們身上,他們便以為自己真的有問題,從而影響了他們自我價值的形成。當他們越活越挫敗時,得不到社會的滋養和支持時,便會心灰意冷地封閉自己的心靈,不再願跟社會有所接觸。 在看似科技先進、經濟發達的社會裏,偏偏我們的人心不斷倒退,還未學會從心靈的角度了解和認識一個人,實在可惜。現在是我們要改變的時候了,我們必須要採取不一樣的態度,來培育這些小孩的天賦,讓他們可以活得發光發亮,教導我們生命的真理。 我們社會需要新小孩帶來提升和正面的改變,但大前提是這班小孩需要先活出自己,由於我們兩位創辧人都是「靛藍小孩」,是「星星小孩」其中一種,我們有幸在很不滋養自己的社會中活出自己的天賦中,因為當年我們成長時的確還不流行標籤這回事,但我們實在花了很多氣力和遇上不斷的掙扎才能走到現在,因此我們很希望可以為這代的星星小孩們提供一些教養的支援,也許未能一時完全改變到社會,但我們的信念是盡我們能力去提供一些協助,給他們支持和明白。他們在我們的眼中,全是美麗和發光的靈魂。 生了星星小孩不是一種困擾,反而是一份禮物,是讓我們的靈性得到成長的禮物,家長們,你們願意以一個更合適這班小孩的教養方式來培育他們嗎?

成為活在當下的父母

成為活在當下的父母

  身為情緒治療師,不斷接觸或聽到有關兒童或青少年的情緒或行為問題,以致家長或學校覺得他們需要被「治療」,但很多時候,不幸地,源頭總是在他們的家長或家庭身上,與其只一味認為孩子們有問題而把他們送到治療室,倒不如家長們先改變現時的教養態度,以防孩子長大後成為「有問題」的人。孩子從來都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他們不但會學習、模仿家長的行為,甚至吸收家長的情緒及無意識的信念,所以家長在怪責孩子或認為他們有問題之前,家長必先要開放地面對自己內心的內在小孩。當家長自己變好了,成為身心健全的人時,孩子也會跟着變成好的。 要成為覺知父母,大家必須學習以有意識的方式,而非一直以來的無意識的習慣和衝動盲目回應現實狀況,甚至只一直執着於過去或未來,從來沒有好好真正待在當下。透過有意識和跳出過去的制約來教養小孩,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就渴望與我們有深刻、持久且真實的連結;如果孩子反抗我們,這是因為我們未能滿足孩子的情緒或情感需求,或者我們未能教導孩子如何去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若父母在成長的過程中亦沒有從情緒需求獲得滿足,他們又怎會懂得給予自己的小孩?如果父母想改變自己的孩子,那就先從改變自己做起,決心不讓孩子繼承自己的無意識。 覺知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能夠跟自己和平共處,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敢於做真正的自己,並與自己、別人甚至整個世界有着深刻的連結。他們內在有源源不絕的喜悅,願意不斷跟這世界分享,亦珍視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樂於為世界作出正面的貢獻。他們視生命為擴展自己和成長的旅程,帶着好奇、自信、樂觀、成熟和興奮的心來回應生命的挑戰。他們會在覺知教養裏找到內在的平靜,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教養自己的孩子。因此,療癒的力量就不斷在生命之流中,世世代代傳遞下去,一起建構出更和諧、更幸福的世界。 你願意成為活在當下的父母,以健康及有意識的心態,與孩子建立連結、有愛和滋養的親子關係嗎?並讓孩子不用帶着沒有被處理過的情緒包袱或壓抑的傷痛,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是一個身心靈健康的人嗎? 想更瞭解「覺知教養」可以到我們的工作坊,由「覺知父母」創辦人Fiona Fung以簡單易明的方法去示範及講解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實踐覺知教養。 詳情請按這裡 覺知父母Conscious Parenting facebook page

自我探索練習-1:  提高情緒覺知

自我探索練習-1: 提高情緒覺知

自我探索練習-1:  提高情緒覺知   要成為覺知父母,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對情緒的覺知度,定期給自己空間來了解自己慣常的情緒,以免自己每一次都只是無意識地把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以下提供一個簡易的自我探索練習,讓大家可從自己的情緒了解真正的自己。 1. 首先,找一個能安靜和獨處的空間靜靜坐下,讓自己先閉上眼深呼吸3次,然後回想一個最近讓自己感受到強烈的情緒的情景,例如憤怒、悲傷、怨恨或嫉妒等。 2. 細心想像當時困擾你的情景,花點時間感受一下當時那個情緒在自己身體哪一個部位?(例如是在胃部、頸部、胸部或喉嚨等等)那種感覺是如何的? 3. 回想一下當時自己是想甚麼的?例如是你很憤怒,你在責怪自己、別人,還是當時所處的情境?你記得腦裏的想法有令情緒加劇,還是可以令自己冷靜下來? 4. 當時你的行為舉止是如何的?你完全表露了所有情緒,還是說服自己要壓抑它們? 5. 你記得你行為背後的目的是如何嗎?你純粹想表達自己,還是有其他目的?有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嗎? 6. 當時情緒要多久才消散?怎樣才消散?事後你有別的想法嗎? 7. 每一個情緒其實都是來自我們內心深處、關於自己是誰的資訊,你從那個情緒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自己?你又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8. 如果可以改變自己體驗那個情緒時所做的事或所說的嗎,你又會想如何改變呢? 每個情緒背後其實都隱藏着關於我們怎樣看自己或怎樣看世界的信念,而情緒又會再影響行為,例如如果我們本身覺得自己不夠好,而在外在世界遇到別人的質疑,我們有可能會覺得被否定,然後感到受傷害,再加強了自己「好像真的不夠好」的信念,於是一直只在這個循環無限輪迴,走不出來;如果開始了解到被觸動了的情緒背後的信念,便再進一步知道,原來那些信念很多時是別人加諸在我身上,而我不是他們所說的那種人,當之後再遇到其他人批評時,而我內在已沒有那個「不夠好」的信念,我的情緒便不會再被勾起,不會感到被傷害了。 在養育子女這個重要的任務當中,每天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可能很不容易,哪來空間哪來時間,但若一直不重視和感知自己的情緒,只把它們否定和壓抑,最終有一天可能會像火山爆發,不可收拾,那時不但傷害了子女和身邊的人,也傷害自己和自己的身體。所以,身為父母,努力把時間和精力分配給子女之餘,也要不忘先好好照顧自己。 當自己有了健康的心態,才能把完整的愛分給身邊的人。 覺知父母Conscious Parenting facebook page

覺察你被勾起的情緒

覺察你被勾起的情緒

我想大部份父母在教養子女期間都遇過不少煩躁和憤怒等情緒起伏不定的時刻,尤其當子女不聽話,考試成續未如理想或跟你頂咀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為何他們是支頂心杉,不能無時無刻聽你的話,然後當你的情緒被他們勾起時,你不自覺的只想罵回去,希望他們能順服在你的威嚴之下,乖乖就範。 你有沒有留意到,每當你看子女的行為不順眼時,你會帶着甚麼的情緒?而你通常是根據當時的情緒的做出相應的行為,不自覺說出了一些帶有傷害性和負面的說話,還是會讓自己先冷靜一下,才跟子女談談你對他們的不滿? 早前我在一位朋友的網上節目裏都有談到,如果子女經常有一些行為勾起你的情緒,讓你不悅時,首先要做的不是要糾正他們的行為,而是要把覺知帶回到自己身上,觀察自己的情緒為何會被勾起,背後是否有重要的原因和信念?是否觸碰了你一些舊傷口?那些傷口是否來自過去或童年?到底是你的父母當年不喜歡你那個行為,覺得你錯,然後狠狠責備你,令你感到受傷,還是因為其他原因?每當你的情緒被勾起時,不把它們投射到子女身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經歷激烈的情緒時衝口而出說的負面說話,不但傷害了子女,也會成為他們的自我信念,破壞了他們的自我價值。 當然,情緒沒有好壞,只是像天空中的雲層般會來會去,終有一天會散,但成為一個情緒的觀察者而非被支配者,讓你能做出一個較有覺知的決定,而不是把所有事怪責到子女身上。很有可能子女所作出的行為並非那麼嚴重,而是你帶了情緒的濾鏡誇大了行為的嚴重性。 所以,每當教養小孩時,發覺自己的情緒被勾起,先停一停,做幾個深呼吸冷靜一下自己,再對自己進行自我探索,擁抱自己的情緒,才跟小孩解釋為何他們的行為會令你不快的原因。情緒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指標,讓你能深入了解自己和跟自己重新連結,這樣做你也為小孩建立一個榜樣,讓他們知道情緒可以如何有覺知地被處理,從而教出一個有情緒覺知的小孩。

覺察你的言語 (Mind your words)

覺察你的言語 (Mind your words)

平日你有留意自己跟孩子說的話是正面多還是負面多?讚美多還是批評多? 你可知道你跟孩子說的每一句話,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帶着能量,並深深地影響着他們的潛意識和身心健康? 幾個月前我在街上目睹了很驚心動魄的一幕,並叫我心痛: 我看見一個媽媽在街上怒氣沖沖的追着自己大約五歲的女兒,她一邊追一邊大喊着:「我要殺咗你!我要殺咗你!」然後女兒就一邊急步走,一邊哭,在迴避着她媽媽不可收拾的情緒。當時我在一邊看着,很有衝動地想制止媽媽,因為我很想保護小女兒不受她的情緒和言語傷害;但最後我沒有走上前,因為我怕再觸動媽媽,然後也想把我殺了。 當然,我是不清楚之前是發生了甚麼事,但無論怎樣,媽媽的反應,已足以為女兒的心靈帶來創傷,她也許心裏會有:「如果媽媽是真的愛我,為甚麼卻想殺我?我做了甚麼這麼嚴重的錯呢?難道愛就是等於想殺嗎?」等等一些對於母女關係及自我價值有種扭曲的猜測。 那刻我真的深深感受到為人父母的言語其實可以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因為那些負面的言語會直進到他們的潛意識,影響着他們自我和自信心的發展,影響可以是一輩子的。 身為成熟的大人,實在有責任無時無刻檢視自己的言語和背後的動機,有時以為是「講笑唶,佢地唔知既」,那就是忽略了言語的力量。一個人平日有多說負面的說話,其實就代表了內心有多負面的情緒;每次任由負面的話語由嘴巴衝出來前,必須覺知並檢視自己想說那句話的目的,因為無意識的負面說話,就是日後造成衝突和爭吵的原因。 至於如何可以提高自己的意識,我會在日後分享更多。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小朋友,請由注意自己的言語開始。 覺知父母Conscious Parenting 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consciousparentin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