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幸誕生於一個經濟較富裕、科技更發達的社會,而下一代的小朋友更甚,雖說是比上一代少了只關注溫飽和基本生活需要的問題,但卻衍生了另一類的問題,例如有像生活得像公主和王子般的港孩出現,到底是好事或壞事?
現代社會以謀利為主,我們雖活得更豐足,但物慾卻更多,為了維持和追求物質生活的需要,很多父母即使生了小孩後,仍要繼續工作,因此要讓其他人擔起幫忙照顧孩子的責任,導致孩子的一天裏有大部分時間都見不到父母;而父母為了補償孩子,便不吝嗇於孩子很多物質方面上的需要,加上科技日新月異,新產品、新娛樂、新玩具以光速形式出現,當父母買完一樣後,便再繼續忙碌工作,以金錢來滿足孩子的下一個需求。此外,這講求需要不斷進步的社會,不讓人有一刻停下來,這便造成父母害怕孩子長大後沒有競爭力,於是不斷為孩子報讀永無盡頭的補習班和興趣班來催谷孩子,而從沒有讓孩子有機會享受童年和享受生命。
我們這個消費性的社會的模式,就是只是工作更多,賺更多錢,買更多身外物或參加更多活動,然後一直在惡性循環。這個富足的社會,是可能比以往給了我們更加多的東西,但同時那個多卻是過多的物質、過多的選擇、過多的資訊、過多的快速、過多的刺激、過多的壓力;以為這樣的社會會給我們更多的安全感嗎?絶對不是。越擁有得多,其實越怕會失去,因此這些的過多令父母們為孩子增添了很多額外的壓力和焦慮,這些外來的刺激便是造成越來越多孩子「失調」的原因。也許很多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能青出於藍,比自己更優秀,甚至要他們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想,但所謂的優秀,其實就是用名和利做標準,不容許小孩做真正的自己。追求更多知識沒有錯,追求才藝沒有錯,只是大前提是要在孩子有興趣下才去追求,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和為了得到名次、獎狀或證書。要小小的人兒一直過着不斷追逐,卻可能不知道是追逐甚麼的情況下勉強學習,真的是太累人了。當中他們要承受的焦慮感、挫折感、自卑感,父母願意跟他們分擔嗎?還是當他們有時候失手做得不好時,還要承受不斷的怪責,這是否一種心靈上的虐待呢?孩子一直在這個環境下長大,會是真的快樂嗎?心靈上真的安定和富足嗎?
如果孩子真的熱愛學習和才藝,而不是熱愛這些事背後所帶來的名利,那個純正的意圖其實便是一種在平凡中卻偉大的心態,若以這心態活每一天,則平凡的每一天都是會好日子和快樂的日子,這不正正就是符合當初孩子在產房出世時,每對父母看到孩子第一眼時,心裏那個希望孩子肥肥白白,健健康康地長大的願望嗎?
父母們要想想到底這樣的教養方式是否本末倒置了,原以為給小孩更多,他們會更好更快樂,但事實卻是造成他們更多的不幸,那麼當初生孩子的初心是否已被污染了?當父母不斷要孩子過一種複雜的生活,小孩亦變得很複雜,身心難以安定,他們不但吸收了父母的價值觀,未必學懂到底甚麼是滿足感,亦會以為生命只是一場不斷競爭和獲取的過程;更多的玩具、更多的圖書、更多的新玩意,真的是他們需要嗎?還是只是為他們帶來無謂的刺激?
若父母願意簡化,過越簡單和不盲目追求物質的生活,反而小孩能回歸單純,沒有不斷追求的心態,傾向感恩所擁有的一切,以簡單的心態來過日子,而家庭氣氛亦會更和諧、更親密。
生活不是用來追趕,而是要回到當下來感受,其實是可以很簡單,若父母願意放慢腳步,放下焦慮的態度,回歸簡單,便能為孩子造就一個理想及滋養的成長環境,以適合的步調,探索他們的世界,讓他們的角色、韌性、幸福感自然浮現。
多一點時間與空間,少一點速度與雜亂,開始讓孩子學習過着平凡但滿足喜悅的生活,成為一個經常感恩的人。
想更瞭解「覺知教養」可以到我們的工作坊,由「覺知父母」創辦人Fiona Fung以簡單易明的方法去示範及講解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實踐覺知教養。
詳情請按這裡
更多「覺知父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