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感恩的習慣

近期看報導有感家長的投訴成風,動輒很小的事都會對老師或學校作出無理的投訴,例如投訴老師產假太長或老師把小孩散亂的鬢辮梳成馬尾太馬虎,這不難預見他們的小孩很有機會延續這種投訴文化。

如果父母的態度一直傾向投訴而不是感恩,背後隱藏着父母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高人一等的信念,要求全世界符合自己的要求和標準才行,也喜愛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

明白這年頭父母把自己的子女當作掌上明珠,想把最好的給予他們,但這不等於凡跟自己子女成長中有關的人物都能無理批判或投訴。不合理的當然要出聲,但在沒有危及自己子女的情況下,不斷的投訴真的有用嗎?投訴之前又有否先考慮對方的立場?每個人、每份工作都有各自的難處,沒有可能去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一味投訴一味給別人壓力並不會令事情改進,若父母先感謝別人的付出,再心平氣和跟別人討論大家如何改進的方法,成效反而更大。感恩代表尊重對方的存在,代表謙卑,代表大家其實都是平等的,你付了錢去買一個服務,不代表你比別人更有權利,對方也是有付出的,這是一段對等的關係。無理的投訴,只是反映出自己的修養和德行,如果你期望你的小孩能更有禮貌、更懂包容別人時,請父母先培養出一顆包容和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種愛的能量,除了能打開自己的心,更容易感受到快樂外,也能給予別人肯定,為社會創造更和諧的氣氛。生命一定不會事事如我們所願,人亦沒有完美,而我們又憑甚麼要求生命中每一個人只做我們喜愛的事,成為我們心目中想他們成為的人。如果小孩在成長之路上看到父母為了自己,而不斷難為和要求別人,這會間接助長了小孩的自我 (ego),以為全世界必須圍着自己轉,他長大後除了有機會變成自大和目中無人,也有可能變成一個完全不理會別人感受、沒有同理心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感恩的習慣,能漸漸培養出一個懂感恩和尊重別人的孩子,例如和小孩看到街上的清潔伯伯和嬸嬸時,上前跟他們說聲:「唔該」,在外出用餐時跟每個為自己服務的侍應也說聲:「唔該」,或每天睡覺前跟孩子談論當天值得感恩的事,可以是感恩大家仍有健康的身體去工作和上學,或感恩在大雨下大家仍有一個安樂窩可以休息;然後每天醒來後感恩又有新的24個小時來體驗生命,讓小孩珍重自己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不把所有事當作理所當然,同時亦可增強抗逆的能力和處於情緒穩定的狀態,長大後能成為堅強、溫柔、平靜和善良的人。

你想一直不滿那個只裝滿半杯水的杯子,還是感恩你至少還有一杯裝滿半杯水的杯子,這關乎父母是否出於覺知的選擇。

想更瞭解「覺知教養」可以到我們3月21日的工作坊,由「覺知父母」創辦人Fiona Fung以簡單易明的方法去示範及講解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實踐覺知教養。
詳情請按這裡

更多「覺知父母」的文章

成為活在當下的父母

覺察你被勾起的情緒

Fiona Fung

身心靈工作者、能量治療師及導師,從事情緒治療多年,現為輔導學碩士生,從多年治療經驗有感現今家長需要更多覺知來養育小孩,因而成立了覺知父母 Conscious Parenting fan page,積極推廣覺知教養概念,期望每一個小孩都能在身、心、靈方面全面發展及成長。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consciousparentin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