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否留意,自己回應孩子的偏差行為時,通常是像自動導航模式,以無意識的情緒,尤其是恐懼或憤怒去回應,還是可以與自己情緒製造一個空隙,然後用有意識和愛的狀態去回應?教養從來不是一件隨意或滿足自己權威慾望的事,我們明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做一些與父母期待不同的行為,而父母亦很自然想糾正孩子的行為,但在這之前,父母先要想想你們到底想達到甚麼的教養目標。
教養的目標可以分短期或長期
短期目標:在於教導孩子的外在行為,建立大腦內在結構,有效地發展全腦,懂得表達內心感受。
長期目標: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技巧,懂得尊重別人,連結內在心靈能力,有信心地相信自己的感覺,能為自己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並發展成為身心靈平衡的人,具備同理心。
由始至終,父母都是擔當着一個引導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終極的權威。要孩子做好自己,父母必先成為孩子的榜樣;而每對父母有責任和能力令自己的教養態度變得更有覺知,從而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成長。
當你認為孩子做錯事時,只一味怒氣沖沖的懲罰他的行為能達到教養的長期目標嗎?孩子可能因為恐懼而不會再做錯,但長遠來說,若孩子不學懂和明白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及自我控制的技巧,反而孩子會以為權力和控制是讓別人乖乖聽話的工具。當父母充滿恐懼,孩子亦會接收父母的恐懼,並作為自己處事的方式,時時情緒繃緊,亦會作出無意識的行為。相反地,若父母願意以更好的方式回應,選擇以愛來取代恐懼或憤怒去回應,反而協助孩子養成內在技巧,建立內在能力,並加強情感連結,自發地不再作出偏差行為。
每當在管教前,可以停一停問問自己:為甚麼?做甚麼?怎麼做?而當你情緒最爆發的時刻,是不宜做任何回應和決定的。
1. 為甚麼孩子會做出這種行為?
請嘗試以一個同理心的角度理解孩子,站在他的立場來猜想他行為的動機,不要把他的行為當作是衝着你而來、挑戰你或是要令你丟臉,你的詮釋只是你個人的想法,不是事實的真相,通常孩子只是想試圖表達感受或需求,不過卻用了一個較不「成熟」的方法,他們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引導,當你了解這一點,便能設身處地回應孩子。
2.此時此刻,我想讓孩子學到甚麼?
每一次都是讓孩子學習如何有意識地面對人生的寶貴體驗,他們需要父母有耐心的引導而不是處罰,可能你想他學到自我控制、分享的重要性、或為自己負責任的行為,記得要帶出重點,讓孩子明白為止。親子之間情緒的硬碰,對大家的成長沒有幫助,只會帶來衝突和傷害,那是不必要的。
3. 我該怎麼教導孩子這一課?
需考量到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雖然年紀太小可能不會完全明白你在傳達甚麼,但這不是等於打罵或恐嚇是一個好方法,盡你的能力來表達正確的訊息,給他們多點時間去理解,他們可以用更好的渠道來得到注意或表達強烈情緒。當他們看到自己行為的結果會自然學到寶貴的一課,父母不必刻意再做甚麼。記得不要用情緒勒索他們,例如說:「如果你這樣做,媽媽便會很開心。」孩子是不需為你的情緒負責任的,否則他們只會為了討好你或不想你發脾氣而不是真心去改善自己的行為。而且有時候作他們最親密的陪伴,表明你理解他們,願與他們一起學習和做得更好時,反而他們更自願去明白和改正,例如說:「我明白你很想我陪你玩,但我又沒有空,所以你很生氣對不對?但是我現在真的要工作還沒有空,你可以再等多我一會嗎?我完成後便會過來陪你玩。」讓他知道其實已得到你的注意力,他不用再加強他的行為,而你也會得到他的理解。其實父母不用下下都搬出道理和教訓來。
每次當孩子做出父母不喜歡的行為時,反而是父母可以學習觀察自己回應方式的時候,有時你的確需要一點心力來讓自己超脫本能的無意識反應,但每次當你做到的時候,就給予了雙方一次很寶貴的成長經驗,也教導了影響他們更深遠的人生課題和技巧,令親子之間氣氛保持融洽和和諧,彼此連結更加深。